欧陆新闻 分类
硕士出国留学流程概述 发布日期:2024-02-17 14:32:49 浏览次数:

本文主要是梳理一下针对英语授课项目的出国留学过程和方法,并试图基于网上的留学资料和经验做一个综述。【注意:本文可能有些写得不好的地方(第10章),需要批判阅读】【本文会不定期更新!】

本文的章节安排为:

1-3 章为申请前关于留学的预备知识,包括(1)各国的学制--该选择哪个留学目的地国家;(2)选校方法--该如何择校。第 4 章为网上申请操作。第5-6 章为申请后操作。7-9 章为一些补充事项。本文首先会介绍一些宏观的概况,然后再具体深入申请细节。

目录:

各国的硕士学制对其硕士项目的授课内容、课程配置的影响相当大,此外不同学制下的国家的留学难度、申请材料也不尽相同。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留学中介会首先问你想去留学哪个国家,而不是想去、能去什么样的学校;他们的业务也是据此划分的。

纯上课的授课型硕士全世界的大学都有提供,但因为学制的区别,不同硕士的含金量也不同。硕士属于过渡学位,介于本科到就业/读博之间。

出国留学可以大致分为俩类:教育产业化国家非教育产业化国家

硕士教育产业化国家、地区为: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香港。这类英语母语地区和受英国影响的地区的高等教育体系极其相似,硕士项目的设计思路基本一致,这是历史原因。而且这些地区的学校以私立的为主,收取较昂贵的学费。其硕士项目主要特点就是学制偏短,且收取高额学费。硕士基本是授课型的,基本无科研。

(1)时长

美国、加拿大:一般 1.5~2 年(美国部分学校,例如JHU,CMU也有一年的项目)。英国 1 年。澳洲 1~2 年。新加坡 1 年。香港 1~1.5 年。

(2)学费(1年):

英国:一般 2.5 万~3 万英镑左右(伦敦地区的学校会贵一些),即 rmb30 万左右(1 年)

美国:一般 3~5万美元。私立学校贵,公立学校比较便宜

澳大利亚:一般 4 万多澳元,即 rmb22 万左右

不同学校差别会比较大,上面给出的只是大致的数字。总的来说,美国最贵,英国次之。学费都比非交易产业化国家的贵出一个档次。

(3)奖学金与补贴:奖学金数量和数额都比较少(仅澳大利亚、香港有少部分),远远小于非教育产业化国家的收学费地区。补贴基本都无。

(4)项目导向

这类地区的(授课型)硕士导向多是就业导向的,大多没有学术导向。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的偏就业的项目的比例比偏研究型的项目都高,英国香港的会将偏学术的研究型硕士和偏就业的授课型硕士分开。在当地,走学术路线的人一般会直博(但直博对 GPA 对学术背景要求比较高)。

因此你大可以把留学看作一个商品,而你是购买这个商品的顾客。大家应该都听过商家信奉的“顾客是上帝”这个宗旨,因此在留学申请中,也理应把自己作为一个消费者,在购买留学这个产品过程中有任何不懂的问题,都可以联系商品的客户--即项目的秘书(俗称小秘),她都会事无巨细把你服务地很好。当然也存在极其热门的项目,比如美国一些常青藤等热门学校,录取率非常低。但是通常情况学校都是想着法子宣传自己学校求着大家来申请的,毕竟这类硕士的开设通常会给学校带来大量现金流收入。也因此在这类国家申硕士,转专业申请也较为容易。

(5)留学热度

这类地区是传统留学热门地区,相同学校排名,申请难度比非教育产业化地区难。毫无疑问,英美学校实力很强,名校数量比欧陆多很多。但至于硕士项目是否符合你的预期,那就不一定了,学校强并不代表项目好,要具体参照项目。详见 2.2。

总的来说,英美强校数量比欧陆要多很多很多。此外,因为中介和学校的大力宣传等原因,相同层次的排名、学术水平下,这类国家的学校在中国国内的知名度也更大,远大于欧陆等免学费国家的(比如拜登获胜之后 NUS 的广告就开始在朋友圈肆虐了)。虽然法、德这 2 国也有很强的科研实力,但在现有评价体系下,他们单个大学普遍实力不如英美同类,这与他们大学制度体系有关,详见 3.1 的分析。

这类国家中不同国家的硕士学制差异也很大,具体的可以参照第 3 章的介绍。

这类国家主要是欧洲大陆的;硕士一般不收学费(比如比利时,德国,奥地利等),或者收一些学费(如荷兰和北欧的国家),但学费大概是英美的一半左右。学校以公立为主,国家支持教育,故学费也比较低。由于理念不同,这类地区的学校大多会审查专业匹配度,要求比较严(其中北欧和德国要求最严),对于转专业的宽容度也会低很多。硕士基本也是授课型的,基本无科研,基本都有硕士论文。

(1)时长

德国,荷兰,瑞典,挪威,丹麦,芬兰都是 2 年,1.5 年课程,半年论文。法国的稍微复杂一点一般 2 年或者 1.5 年,一定有论文,下面会有更详细的介绍。少部分学校会开设 1 年制的项目,但比例很小。欧洲 2 年制的项目一般包含 120ECTS 学分,其中 30ECTS 为论文

(2)学费

最贵的地区是荷兰和北欧,一年 1.5~2w 欧左右学费,即 rmb15 万左右,是英美学费的一半左右。瑞士一年 2000 瑞郎左右;比利时等低学费,小于1w欧;德国、法国、意大利等接近免学费。在这些免学费国家留学的开支大头是租房,大概能占 70%以上。

(3)奖学金与补贴:不收学费的地区一般都很难申奖学金,奖学金的数量也很少;而收学费的地区一般都有很多奖学金,且相对容易申。奖学金分免学费,学费减半等 等级。此外,欧陆很多国家对留学生有补贴,比如住房补贴、食堂里的菜价也有补贴。

(4)项目导向

一般同时具有研究导向和就业导向。相比英美,欧洲硕士项目设计的更完善,既有就业导向,也有学术导向,当然时间也更长。这大概是因为欧洲原来是没有本科的。欧洲的大学过去基本全是 5 年的项目,后来跟国际统一,博洛尼亚协议后才为了国际化改成了 3 年本科 2 年硕士。硕士就类似于就是大 4 的课加论文,本国人很多也会上的。欧洲的硕士其实完全就是原来本科教育的一部分,所以这也是为什么你在欧洲申请博士一定要有硕士学位而美国澳洲英国都不用。

(5)语言

欧洲各国硕士项目有非常多的英语授课项目,其中荷兰和北欧甚至大部分本科硕士教学都是全英语授课。仅法德的英语授课硕士偏少。

(这里纠正一个大多数人的误区,有人认为英语授课的项目会比较水。其实很多大学已经把专业改革成只剩英语授课,因此本国公民要想申请该硕士项目,也只能选择英语授课,例如海德堡大学科学计算硕士。当然有英语授课项目和当地语言的项目分开招生的,例如德国图宾根大学计算机硕士项目)

但平时生活上可能就不如英语国家方便,因为当地人主要都用当地的小语种。很多地方毕业后留当地工作的话虽然用英语也可以,但融入生活还是有不便,需要学小语种。不过大部分学校会提供免费的语言课程,帮助你融入。这些语言课程有的在学期中进行,有的在开学前进行。授课老师的英语口音纯正度和流利度肯定不如英美的,但大部分老师其实还好,仅少部分老师的口音会比较六亲不认;而且英美其实也有很多老师是移民过去的,也有一些口音。很多大学也会开设免费的语言班,入学后可以去选修当地语言。

(6)留学热度

申请难度:目前,相同学校排名下,欧陆的申请难度比传统留学热门地区--英美加港新要

由于欧洲留学的生源远比不上英美加,同学、校友实力会差一截,但因此可以避开全球最顶尖那批人才的竞争。此外由于招生不以盈利为目的(因为学校大都是公立的),在宣传上下的功夫不大,导致欧洲学校的国际知名度不高,国际学生申请人数不多。但现在很多学校为了增加其国际学生的比例,会适当放宽录取要求以增加国际生名额(因为国际生比例通常也是各个大学排名的一个指标)。

自2021开始,因为中美关系问题,赴美签证难度恶化,大量学生转申欧洲,欧陆留学热度和难度已经在逐渐增长。

(7)其它学制的项目

当然欧陆也有一些类似于中国的一进校就可以跟老师做科研的硕士项目,比如丹麦技术大学的这个荣誉项目(honours program):

dtu.dk/english/educatio

按照官网的说法,大概项目里 top10%的人才能入选。

此外还有很多学校提供硕博连读的项目,与普通的硕士申请不冲突。时长 5 年,相当于硕士 2 年博士 3 年,与美国直博时长一致。比如阿尔托大学的 doctoral track

Doctoral track combines Master’s and doctoral studies | Aalto University

IP Paris的直博项目介绍:

但其名额较少,只有部分人才能入选,且要面试。所以欧陆大部分的项目还是纯授课的。


补充:博洛尼亚进程

博洛尼亚进程(Bologna Process),是29个欧洲国家于1999年在意大利的博洛尼亚提出的欧洲高等教育改革计划,该计划的目标是整合欧盟的高教资源,打通教育体制。这是个划时代的事件,在此之前,欧陆各国学制各不相同,差异较大;在此之后,除了法国,整个欧陆的差异缩小到我们在硕士留学时几乎可以将欧陆看作一个地区了。可能就网申操作上有一些小区别。

(与留学相关的)改革结果:

  • 建立统一的欧洲学分转换体系--EUROPEAN CREDIT TRANSFER SYSTEM(简称ECTS)

1 中国学分=1.5 欧洲学分

  • 建立一个统一的学位体系

之前欧陆各国的学制各有特色,粗略得来说就是类似5年本科,无硕士,然后博士。改革后主要是3 年本科 2 年硕士,也有特例。

更具体的可以看看维基百科上的这段介绍:

First cycle: typically 180–240 ECTS credits (a minimum of 60 credits per academic year), usually awarding a bachelor's degree. The 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Area did not introduce the bachelor-with-honours programme, which allows graduates to receive a "BA hons." degree (for example, in the UK, Australia, New Zealand and Canada) which (in the UK,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may enable graduates to begin doctoral studies without first obtaining a master's degree.

Second cycle: typically 60–120 ECTS credits (a minimum of 60 ECTS per academic year), usually awarding a master's degree.

Third cycle (doctoral degree): There is no concrete ECTS range, since the disciplines vary in length and comprehensiveness. However, some countries have minimum credit weight requirements on doctoral degrees. Those country-level requirements typically require 120-420 ECTS of study.

参考资料:

en.wikipedia.org/wiki/B

en.wikipedia.org/wiki/H

en.wikipedia.org/wiki/M's_degrees


此外,本章的分类和论述参考并整合了如下资料:

【1】链接: zhuanlan.zhihu.com/p/29

【2】链接: zhihu.com/question/6768


这里将中国与外国进行对比。在中国,进校之后会分配导师,整个硕士阶段除了上课,或多或少都会跟导师做科研。这是因为中国的大学项目因为历史原因学习的是苏联的大学,学制与苏联一样是属于硕士是本科教育的重要进阶博士的基础主要是做所谓的科研项目。而英美澳大学的所谓硕士属于职业教育,主要目的是给工作的专业人士进修的,只是本科教育的补充更不是博士的基础,所以主要在上课,学制也灵活。

时长:2~3 年。


1.确定留学地区、学校与项目。可能因为专业没想好,这个定不下来,那么可以先准备语言成绩。但要留意不同地区对语言成绩的要求。这块主要参照 2.2--3.4

2.根据学校与项目准备语言成绩。因为不同地区对语言成绩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基本都要托福雅思,但有的需要 GRE, 有的不用。英国建议考雅思,美国托福。建议提前看好。但就算学校不要求 GRE,有个 GRE 成绩还是能加分的。这块可以参照 4.2

3.网申。在大四开始的 9 月份就可以准备申请材料,准备网申了。这块可以参照 4.3

4.确定学校并准备签证、租房。这块可以参照第6章。

下面分模块详细讲述各个步骤:

在留学申请时,需要针对你选的地区,选学校,然后对它们排序(冲刺,中等,保底),并检查自己是否能申上,以及需要提取做的一些学业准备。

确定能上的学校和想去的学校的范围,可以帮助我们筛选学校,避免申请过多的学校拿过多无用的 offer,进而省下一笔申请费和留位费(见第 5 章)。下面讲述一些常见的选校策略。

对目标专业还不明确的话,可以先找几所综合性大学,看它都有哪些硕士专业,各个专业都在学哪些课程,然后看你喜不喜欢这个课程和项目(详见 2.2.3(2))。多搜几个之后就会对大致的情况(会开设哪些硕士项目、硕士项目叫什么名字等等)有个了解了。

然后再在一些论坛( 寄托天下,一亩三分地等)上搜一下你的背景(本科专业)是否能上这个专业,即是否有同本科专业的学长学姐申到了这个专业;然后看看他们写的一些经验,申请难度如何,需要什么准备等。

这步要确定申请学校的名单。通过下述 4 种方法,初步将可能的学校筛出来:

(1)通过各大排名指标的官网,针对你选的专业,查找排名靠前的学校。(即 2.2.3(1))

(2)通过各个论坛(知乎、寄托天下等)看看学长学姐们推荐的学校。有很多人有相关经历,他们的意见也很有参考价值。

(3)在寄托天下 offer 榜和知乎搜一下同专业申请方向的人都去了哪些学校,能拿到哪些学校的 offer。多看一些人的经历,然后总结学校名单。寄托 offer 榜做得比较全,比较好查,但知乎上大佬似乎更多一些。(但要注意,因为申请人数的变化,竞争程度也会变化,往年的数据不一定准确。)

(4)去官网检查录取要求(详见 2.5),看自己是否能申。

这块需要广撒网,一般 DIY 要搜集数十所学校的信息。然后按照下面的指标,进一步筛查上述 4 步得到的学校和项目是否适合你,以及入学要求是否能满足,进而对所选项目进行排序,确定优先级。

这里要注意,大学综合排名很强不一样代表你目标专业很强;而目标专业很强也不一定代表它的硕士项目做得很好。好多学校排名很高,但专排偏低,专业课程设置不好;也有综排不高,但专排很高,专业课程设置得不错的学校。这块比较复杂,通常需要自己细心核对、筛选。通常筛选的指标有如下几个:

通过排名可以做个初步的了解和筛选。详见 2.2。

很多情况综排与专排往往无法兼得,专排与综排的选择是个永恒的难题,并且还涉及到个人价值判断。

综合排名能体现学校的名气,国内一些HR也会参考综排来判定你学历的含金量。但综排跟你所学的专业的专业排名往往没有太大关联。而且同样排名的学校,英美的名气比欧陆的大;教育产业化大国英美也更热衷于搞排名,目前主流的排名体系也更适合英美的学校。

还有专业排名往往也比较笼统,无法看出学校在某个子方向的的实力。比如计算机学科包括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游戏开发、人机交互等很多子领域,很多学校只在部分子领域中比较突出,但现有的排名体现无法体现其高低。比如强化学习(机器学习的子领域)名校、强化学习教父所在的阿尔伯塔大学的计算机系在机器学习领域很强,但因为在其它领域不行,总的计算机排名在加拿大也只排在第 4,5。

而且很多项目是交叉学科,在现有的排名体系中无法综合多学科的表现。

如果你对这方面有更细致的要求的话,可以用用下面的指标。

“好”学校的硕士项目不一定符合你的预期。为了确保项目的培养方向符合你的目标,这块通常需要自己手动核对。这个也可以在官网上查到课程安排情况。一般在浏览器上搜学校名+master+项目名即可搜出来。搜这个,谷歌搜索比百度好用。此外谷歌浏览器上有自带的翻译功能,能让你更快地阅读(Edge 好像最近也有了)。然后仔细读学校官网上的课程介绍,入学要求等信息。

不同学校的官网风格差异很大,初次使用的小伙伴们可能因为这个会花费较长时间来寻找有用的信息;但使用多了之后就会慢慢熟练了,越找越快。有些学校的官网确实缺少一些信息,查不到,比如一些留学冷门学校,这种情况占比也很少,不到5%。这时候就得发邮件向学校那边的人去问了。一般来说所有的信息在官网上还是能查到的。

一般越强的学校、项目对学生的要求越高,收的学生越厉害,所以他们的课程难度越高。

1.课程数量:一般 2 年制硕士是 15,16 门课+论文,一年制硕士一般是 8-10 门课(+论文)。论文对应的学分数和要求也可能不一样。2 年硕的论文一般安排在最后一学期,用一学期时间来做(类似中国的大四下)

2.课程深浅度:有的课程安排比较深,会讲很多前沿领域的知识,比如有的项目一个支持向量机(SVM)能开一个 5 学分的课;而有的项目是覆盖面比较广,涵盖很多知识点,但每一个都不会讲太深。这与项目的培养方向是偏就业还是偏学术还是 2 者兼具有很大关系。官网上基本都给出了课程内容,建议自己查询,确认。此外不同学校相同学分的课程工作量也不一样。比如有的学校7.5学分的课程的workload等于别的学校5学分的workload。一般来说,学校越厉害,同样学分的课程工作量越大。

3.师生比。

详见 2.5。这个指标可以近似看作德国比利时的师生比较低,其它的近似相等。师生比较低对应大班教学,老师对单个学生的指导可能会比较低。但这个指标比起学校实力来说对学历的含金量几乎无影响,不在意的可以不必考虑这个指标。

下面通过各学校的数据科学硕士项目为例,来展示一下分析方法。

1.墨尔本大学数据科学项目

study.unimelb.edu.au/fi

必修是统计+计算机;选修要求从这些选修里面选 7~8 门。可以看到这些选修课包含的主题有:

空间计算、统计于运筹、高级概率论、人工智能、计算、网络安全、分布式计算等。

根据你本科背景,会有选择性地补课,无强制性,故课程重复度比较低,<5%

2.鲁汶大学统计与数据科学项目

onderwijsaanbod.kuleuven.be

(以工业统计与数据科学为例,其他的也大同小异)

包含的主题仅为统计、部分机器学习课程,无计算机类课程。但其统计类课程学得更深。注意这个项目的第 1 门课是概率论与数据统计的内容,理工科的本科应该就学过。所以虽然其项目名字也包含“数据科学”,但因为多了“统计”这个字,其课程内容差别还是很大的。

必修的剩下几门统计专业的也会或多或少学过。重复内容占比 10—15%,取决于你的本科专业。从寄托天下的offer数据来看,这个专业也是欢迎转专业的,本科非统计背景的有很多人。这也对应了高比例的课程重复度,但与下面英国的情况相比,会低一些,因为它是2年的下面,总课程数量较多,后面第2年的课程数量会稀释一下这个比例。

3.赫尔辛基大学数据科学项目

Data Science core and specialization studies 2020-2023 | University of Helsinki

这个是纯数据科学的,但相比墨尔本大学的少了很多计算机类课程,而在机器学习上学得更深,但相比鲁汶的数据科学在统计上没那么深,覆盖面会更广一些。

前面几门导论课可能会和本科课程有点重合,总的比例大概是 5%~10%,取决于本科专业。

4.EPFL 的数据科学

edu.epfl.ch/studyplan/e

EPFL 的更强调在计算机方面的课程,内容也更深。无重复课程。

所以虽然项目都是数据科学,但课程的广度和深度却千差万别。

下面是英国一些一年制数据科学项目的情况。可以看到也有之前在本科应该学过的课,总得来说重复课程占比比较高。

5.帝国理工-统计数据科学

右边的选 2 门。总共 10 门课,其中左边有几门包括了应用统计和概率论的内容,理工科本科应该都学过,还有一些 R、广义线性模型等内容统计专业本科应该学过。重复课程比例为 2/10~4/10,即 20%~40%,取决于本科专业。这个数就比较大了。英国其他学校的数据科学项目也是类似的情况,重复比例大致也是这个数。这也就是为什么它对转专业更宽容的原因,通过增加基础课的比例,来弥补转专业所缺失的课程。这既是优点,也是缺点,取决于你的本科背景。


可以看到,就算是同一个名字的专业,课程设置的偏好也有很大的区别


如果你以后想走学术路线,想读博,或者对课程的质量比较看重,那么在选项目时可以参考这个指标。这个指标可以显示学校在具体某个项目上师资水平,比笼统的某个学科的师资水平细化了很多。很多学科很强、专排很高的学校未必在你想要的子领域上同样出色。

可以参考谷歌学术(google scholar)上论文总引用量比较好。

我之前还使用过授课老师的职称,但有些学校的讲师的总引用量比有些学校的副教授还高,这就不好比较了。所以要定量化地比较,还是参考总引用量比较好。这也是在我有限的理性思考下想出的评价标准。这个方法也未必是最准确的,比较粗略,或许还有更好的方法但我没想到。但还是能大致分辨出不同授课老师的水平,可以简单粗略地抓出一些办学不认真的项目。若有更好的,欢迎在评论区指出~



搜的时候输入名字即可。注意核对学校名字,因为会有重名的人,但学校一般不一样,能区分开。右边即是总被引用次数。

这个指标学校官网不会显示给出,需要自己找到课程网址,然后手动一一核对。

国外的大学的网站基本都会放出项目对应的课程及其授课老师,上官网即可搜到目标项目的详细情况。可能有些网站的课程界面隐藏比较深,需要花一段时间找一找,但总的来说都能找得到的。

示例

下面以数据科学项目为例子,介绍一下这个指标的使用,很粗略,仅供参考。这只是数据科学项目的情况,其他项目的可以自行验证。

其中引用量的划分区间为:

[0,1000][1000, 3000][3000, 6000][6000,10000][10000,+]

(划分的依据baseline: 北航副教授一般在1000~2000的水平,仅少部分的有5000+)

更详细的统计数据可参考如下文档:

shimo.im/sheets/6q86dyd 《引用量统计》,可复制链接后用石墨文档 App 或小程序打开

比较奇怪的是,像爱丁堡、墨尔本大学这些排名前 3,40 的名校,名师应该是有很多的,但他们的硕士项目却并没有安排这些名师来讲课,反而是欧陆一些综合排名靠后,专业排名不错的学校会安排更好的师资。美国的项目的师资也不错,安排的也是学院里最好。虽然1000左右的引用量也是很高的水平,在国内也相当于副教授的水平,但相比同等排名下,欧陆的鲁汶大学、EPFL安排的很多都是引用量上万的教师的情况,差距就过于离谱,就显得有些诚意不足了。这也是现有排名无法解释的“奇怪”现象。

这也是教育产业化国家的硕士项目的共同特点。在教育产业化国家里,同等排名的国家,一般教师引用量这个指标,美国>英国>其它英语地区>澳大利亚,澳大利亚似乎表现最差。

可以查一下学校在所在学科的研究小组(research group),看看他们的方向与你的方向是否匹配。能匹配的话就最好了,方便以后进组做科研和实习。

在网上搜一下学校名+学科名+research group即可查到。

大部分学校官网上一般都会放出毕业生就业情况,比如一般会去哪些公司、做哪些工作;读博的会去哪些大学;若该项目适合未来读博,它会写明。如果官网毕业去向写就业的比读博的多一点,那可能说明这个项目对就业的导向比读博多一点;反之亦然。比如:

有的比较简略,如上面那些;有的学校写的比较清楚,如下面哪个,把应用领域、各种岗位、入职公司、读博选择都写好了:

但官网上的介绍比较粗略,更详细的可以去知乎和一亩三分地等论坛上查查。

总的来说,美国的就业环境比其它所有地区的都要好很多。此外美国的情况比较复杂,各个地区的就业情况差别很大,比如加州的学校离众多 IT 企业很近,很好就业。留美的中介会在这块花大量时间。这也就是为什么留美的中介费一般 6 万起步而欧洲的 2 万左右,新加坡香港的 1~2 万。此外回国的话,前 100 的学校在求职时会有优势。

这块我不是很熟悉,有熟悉的可以在评论区留言~~

申博士的考核指标一般有2类,一类与你的基础知识有关,包括你本科、硕士的GPA,本科、硕士课程/专业;另一类与你的科研经历有关,即你做过多少项目,发过多少论文等等。

在硕士阶段,硕士论文属于研究经历相关的,故含论文的硕士(英美欧)比不含论文的硕士(香港新加坡)有优势。国外的授课型硕士基本都无科研经历,需要自己留意(自行联系老师、实验室去做科研实习等),学校不会像中国一样入学分配导师指导你做科研。硕士的时间长短与第1类指标有关,故2年硕(欧陆、美)比1年硕(英、香港新加坡)有优势。

申请难度:本校硕士>本国的硕士>其它国家2年硕>英国1年硕。

当然申本校的是最容易的,一般博士项目在本校都有对口的硕士项目,从这些项目出来的学生申对应的博士非常容易。因为专业更对口,你平时跟老师的接触也更多(可以毕设去跟想读博的老师做,然后博士就顺便读他的;平时也可以跟想读博的老师做科研)。很多读该博士需要的能力都会在本校对口的硕士项目中得到训练。申外校的博士难度会稍微大一点点,但也是可行的。而至于为什么英硕在申博上有劣势,可以本文参考3.3.1节。

国家的经济实力、产业分布、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国民福利等也会对留学体验有很大影响。这方面不仅要看国家总体的GDP,也要看人均的情况,因为人口、经济规模通常会掩盖很多个体的缺点。

听说加拿大,澳大利亚(现在也收紧了)很适合移民,瑞士比较排斥。具体的可以参考知乎上的其它文章。

这个由项目的课程质量和录取 2 方面难度有关。欧陆 2 年硕的质量高于英国 1 年硕,因为所学课程数量翻倍,且授课老师也安排得比较好。但录取难度欧陆不如英美,所以校友实力英美的学校占优。

申请费:是否收申请费,是否能白嫖一个申请

申请形势:今年的申请形势是否严峻到需要多申几个学校做备胎/保底

申请成功率:申请成功率过低的可不必浪费申请费

申请复杂程度:是否还要求你开具复杂的申请材料,比如学信网成绩单公证书、高中成绩单等

其它指标:可自定义

每个地区,每个学校的项目都有各自的特色,也就是在上面 4 个指标上各有长短,所以建议应该根据自己的需求(硕士读完之后想要工作,还是读博),找出目标地区在这些指标上的表现,不想参考的指标可以不了解,然后根据这些指标选取最适合自己的。所以没有“哪个国家留学更好”这种回答,建议还是详细参考各个地区各个指标的情况。这些情况都能在网上搜得到的。

一般来说,硕士要看专业排名而不是学校排名,很多学校综合实力很强,但专业实力不强;博士看导师看项目,即科研所+学院科研排名。

比较有影响力的是下面 4 大排名:

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QS 排名, US.News 排名, 泰晤士排名。

(或者3大排名:ARWU、QS、THE;US.News排名的认可度比其它3个都差一些)

当然还有很多针对单个学科的排名,在行业内认可度做得更好,比如计算机相关的比较有名的一个排名--csrank 排名: http://csrankings.org

而这些排名或多或少都有优缺点,都有争议,下面一一进行分析:

最早的大学排名,开启了大学排名产业的先河。它起源于中国有很多留学生,但需要判断哪些学校值得去,故做此排名。指标如下:

ARWU 纯粹统计学术指标,不含其它非学术指标。所以比较能反映学校的硬实力,比较客观,在理工科方面做得较好,被很多学校放在官网上展示。但人文社科艺术类的准确度就不太准了,因为很多成果没法用论文引用量来衡量。而且它没法衡量教学质量等软实力。

  • ARWU的单科排名效果不好,过于看重论文数量;其综合排名质量更高。
  • 单看“师均表现”这一个指标下的排名,还能刷出来一些不出名的强校(有些规模不大,所以在综排中排名不高,但其师均表现很强)。

指标如下:

其中财务能力和校友捐赠这项很有争议。因为美国大部分学校是私立的,国家不给财政支持,要靠学费和校友捐赠来维持,所以这项能反映其财务能力和科研经费的多寡。但很多欧陆国家和中国的大学是公立的,钱来自国家拨款,所以这项指标就无意义。所以它对美国国内排名做得很好,但对国际排名做得就有大争议了。再加上其出现得比较新(2014年开始发布),认可度就比不上其它3大排名。

指标如下:

其中的国际化指标比较有争议,因为欧陆和中国的很多科研教学好的学校国际化指标并不高。这些地区的教育并未产业化,扩招国际生并不能给学校挣钱。但THE仍然影响了很多国家的学校的政策,也迫使很多学校开设更多的英语授课项目,扩招国际生。此外这个排名里面英语的高校名次比其它排名显著更高。其中的产业收入指标也略有偏颇,综合性大学(文、理科偏多)的收入偏少,而工科、商科发达的学校则收入偏多,因为这些学科本身与产业的联系就多。

因其数据库采用的是Scopus,比Web of Science database of Clarivate Analytics数据库对人文和社科科更友好,也是四大排名中对人文和社科最友好的排名。

指标如下:

也使用了有争议的国际化比例的指标,此外还使用了相当多的非学术指标,商业化很浓,但也因此淡化了对大学的科研能力的衡量。此外,其中的“学术同行评议”和“雇主评价”这2个指标的评审公正性也常常被质疑,很多学校被质疑通过贿赂来操纵这些评价。

但QS的影响力并不小,在很多公司和部分国家公职考试、人才引进计划、落户政策等官方活动中,QS 是认证留学生身份和世界大学排名的重要参考。

  • QS排名对美国大学不太友好

前面4个排名主要以综合排名为主,但其实还有很多针对某个学科的排名做得也不错,也可以参考。比如计算机领域的csrank排名就做得不错,也很有影响力,而且还包含细分领域的排名。当然它是只针对各学校学术水平的。下面是一个计算机学科的排名--CSRank:

http://csrankings.org/

图中左边有1个学科的很多细分领域,更细致全面,不像4大排名只有大的学科排名而没有更细分的。很多大学在特地学科的排名不太行,但在该学科的某个子领域的排名很不错,也有开设对应的硕士项目,这也是可以考虑的。如此一来我们的选择就更多了,也就不必去卷那些所谓大而全的“名校”了。


(1)各排名的学术与就业意义

因为这些排名在学术和就业方面选取的指标和权重各不相同,所以其对学术和就业方向的衡量也不相同,故相应的指导意义也不同。

学术意义:其它专业化排名 > ARWU > THE=US NEWS > QS

就业意义:QS > THE=US NEWS > ARWU > 其它专业化排名

学术界和商业界人士对各排名的认可度也基本如上排序。


(2)缺点

上述前4个大学排名有以下缺点::

  • 综合性大学的排名比理工科大学排名高
  • 学校规模越大排名越高
  • 部分指标选取有争议

这些缺点使得这4个排名都不能完全反映真实情况,需要我们批判阅读。因为这些缺点,有如下现象和需要注意的点:

  • 综合排名并未反映学校在某个学科上的水平,但我更推荐根据专排排名选校,因为这与个人发展方向更契合。
  • 相同学校在不同排名中的名次差异很大。QS,泰晤士报,US NEWS 这些排名都比较适合英美加澳的学校。而学科比较全的学校,得益于其巨大规模,在排名上比较占便宜,排名往往都很靠前。但不太适合欧陆的学校。主要是欧陆的学校比较偏科。有很多学校只在某个学科上比较强,比如德国计算机学校 4 强之一萨尔大学在国际排名 500 开外;KTH 在理工科排名很高,但综合排名 100 开外,可能因为它只有理工科院系,没有人文社科这类的。而且国际化程度也比不上英美的学校。当然近10年来欧陆很多国家进行了大量院校合并的改革(最显著的是法国的院校合并;其它的如比利时鲁汶大学、芬兰阿尔托大学等都有合并行为)以迎合这些国际排名,所以近年来欧陆学校的排名也有所改观。

然而即便考虑了这些因素,美国学校的学校实力还是远大于欧陆的(尤其在计算机这个领域),好学校、优势学科都更多,所以以这些排名作为初步的判断还是没问题的。但也还需要更细分的筛选。

对此,建议想出你想要的指标,对于你读硕士的目标是学术(学术—科研实力,人均论文引用量,教学—教学质量)还是就业(雇主评价,),更侧着这些排名里面的哪些指标,然后去参考对应的在你中意的这些指标下做得比较好的排名。比如对想走学术方向的,建议参考咱们中国做的软科(ARWH)排名中的专业排名,并结合该学科的领域口碑比较好一个专业化排名,这个只记录了学术情况,能较好地反映欧陆大学的真实水平。

有意思的是,很多大学往往只挑对其有利的排名去宣传自己,比如放到官网上显著的位置,或者在宣传广告上着重突出。所以我们在浏览官网的时候注意不要被迷惑了。


其它阅读资料:

Recipe for a ranking | University of Helsinki


在这一步中,根据这些入学要求,可以查看自己是否能申上意向的项目。

这部分上学校官网查阅。官网上一般会给出如下的如下要求,但这些要求每年都可能有变化,所以建议自行上官网确认,而不是看别的帖子(因为可能是往年的帖子,而今年的情况有更新)。

1. 一般性要求:

(1)对英语成绩、GRE/GMAT 要求

(2)对 GPA 的要求

2.对特定项目的要求

(1)对本科学位/本科专业的要求

(2)对先修课(课程匹配度)的要求

(3)对申请材料的要求

(4)对申请时间的要求

以下是各地区学校的录取指标,不同地区不一样。根据这些指标,可以拟订在大一到大三的学业准备策略,针对这些指标做一些提升,以提升录取概率。

一般大学的官网上都会给出他们比较看重的录取指标。

最重要!世界级名校对 GPA 的要求非常高;可以用实习和科研能力弥补 GPA 的不足,但是核心课程成绩会被严格考察。奖学金的评定很大程度也是参考这个指标而非其它指标。平时好好考试提高分数。

(1)托福/雅思

在大部分欧洲学校,托福雅思语言成绩过线就行;给条件录取的学校国学就行;仅极少数学校是越高越好,官网上会写明。美国的学校是越高越好。

一般都同时认可托福和雅思。注意去美国建议考托福,去英国建议考雅思。虽然 2 种语言成绩几乎所有国家的项目都认,但美国可能对雅思要求比托福更高一些(莫名其妙)。此外还有口音问题,托福是美式口音,2 种口音差别还是不小的差别的,去英国的话可能得适应一段时间才转过来。

雅思考位比托福要充裕很多,托福一般要提前 3,4 个月报名,今年因为疫情就更紧张了。雅思提前 10~20 天报名即可报到想要的时间段和地点,今年即便有疫情取消了很多考位,也无须更提前。这是因为去美国,考托福的人本来就多;而托福考场 1 天只能考 1 场,而雅思 1 天能考 3 场,上午下午晚上。但是托福题目难度较稳定,雅思题目难度会时不时波动,出现难度很大的题。

但因为 2 个考试的题型不太相同,尤其是口语和听力的差别很大,所以适应题型、养成应试技巧需要一定的时间。2 种考试都准备的话会在这方面消耗不少时间。

然后有些学校还可能对小分有要求,有些满足总分要求即可,注意上官网查看。

此外英国可以在申请之后,拿签证之前提交语言成绩,即先拿给条件录取(conditional offer),然后在提交语言成绩。美国一般在申请的时候就要提交,不允许晚交。欧陆除了个别学校,也要求在申请的时候提交

大二时可以开始准备托福、雅思(当然越早越好),大三开始考。托福雅思的有效期都是2 年,申请时也刚好够用。

(2)GRE/GMAT

GMAT:一般商学院会要求这个。

GRE:很多美国学校会要求这个。

英国授课型硕士不用。欧陆除了 ETH 和德国部分学校,其他都不用。美国的学校多数会要求GRE,但现在也有一些学校已经不需要GRE成绩了,如果准备时间紧张,可以忽略GRE,直接托福/雅思。如果条件允许,建议先规划好留学目的地的选校,再准备GRE。

写明 strongly recommend 的学校会看重 GRE,即有这个成绩可以加分;若无写明,则说明这个学校估计是不看重 GRE 的,提交了也未必加分。部分要求提交 GRE 的也只要过线即可,特别是一些工科专业。少部分学校在 info session 表现出了对 这个成绩能表征学生学习能力 的不认可。但过线还是必需的。

需要 GRE 的话,大一开始就可以准备了(甚至高考结束之后就可以开始了),因为 GRE 有效期 5 年,申请时够用。

对于GRE/GMAT这2个考试,背单词很重要,花费备考的大部分时间。应试技巧知乎上有很多可以参考,有能力有毅力有时间的话也可以自学搞定。

英美最看重,欧陆比较不看重。

欧陆比较看重(在北欧与德国与 GPA 同等比重,其它地区稍低一点点);英美比较鼓励跨学科学习,对学费收入也比较重视(教育产业化),故对此重视程度相对较低,符合基础要求即可,但差的太多也不行。指标重要性排在第 1(北欧与德国)或第 2(其它欧陆地区)或第 5(英美等),取决于地区。转专业/申交叉学科专业的建议提前看好官网上的要求。

比如代尔夫特理工的 cs 项目的课程匹配度要求:

大部分专业申同专业的硕士项目是没问题的。申交叉学科或跨专业的要留意一下。

针对这方面的提升,可以提前参考目标学校的本科相关专业所修课程,然后在平时选课时相对侧重一点。有条件的还可以修二学位或者辅修或者其它学院的专业课。缺少先修课且无法在校内选修课上补上的同学可以去 coursera 上面补补课,也有一定的认可度,虽然认可度没有学校里的课那么高。

实习经验,工作经验,科研经验,竞赛经验,作品(论文,专利,文学作品等等)等。这个指标的重要性排在第 2 或第 3(不看重课程匹配度的学校排在第 2,否则第 3)。

大二大三暑假可以找找实习;大三开始还可以积极找导师做科研,增加相关经验。根据专业的不同,科研和实习科研有偏重,不必面面俱到。比如偏商科专业要求实习越多越好,对科研则无特别要求,而理工科则更侧重科研。

暑校、暑研、游学一般都需要自行寻找机会。这3个的作用如下:

类型主办方内容作用对申请的价值要求
暑校学校上课、参加校园活动、体验大学生活、旅游获得课程学分,有极小概率也可以获得推荐信视情况而定,有一点点帮助有语言要求,难度较低
暑研学校/科研机构实习、在教授的带领下做相关科研工作科研经历、推荐信帮助较大有语言要求专业背景要求等,难度较高
游学学校/商业机构参加游览旅游景点、访间世界名校基本无价值基本无要求

更具体的还可以看则这个介绍:

有什么值得推荐的夏校(Summer School)?

对于暑研的申请,可以搜关键词:意向学校+summer internship,即可搜到各个学校的项目情况。暑校也类似,可以直接搜意向学校的官网查找。

英美系和欧陆都看重这个,只是比例有所不同。北欧德国看得稍淡,其它的都比较看重。

美、加:GPA > 语言成绩 > 文书,相关经验>课程匹配度

欧洲:GPA,课程匹配度 > 相关经验 > 语言成绩,文书

当然情况每年都在变,感觉今年(2021)北欧变卷以后也开始看重GPA了,课程匹配度的比例下降了。

一般越强的学校、项目对学生的要求越高,申请的学生越厉害,所以他们需要的材料越多,语言成绩要求的分数越高。

看重硬性材料的会计算积分,常见于理工科;看重软性的会参考文书、面试等,常见于社科和美国的学校。详细的可以参考知乎上的介绍:

请问为什么都说LSE是玄学录取?

少部分大学官网上还会给出详细的评价方法,但我目前看了几十所大学,只看到赫尔辛基大学官网上有这个:

helsinki.fi/en/admissio

这属于前面所述的积分计算法。

即会按照如下标准来评估申请人:

(1)课程匹配度(Ap-plic-ab-il-ity of the pre-vi-ous stud-ies serving as grounds for ap-plic-a-tion):

(2)GPA(Aca-demic per-form-ance in the stud-ies serving as grounds for ap-plic-a-tion)

其中GPA会结合学校背景来考量,学校背景好的会有加分:

(3)动机(Motivation)


(1)政治正确:

women × demestic women √

(2)配额。即学校对不同国家/地区的本科的学生给与不同的配额。通常申请评估时学校对本国学生和国外学生有不同配额,即有固定比例的offer是给本国的,有固定比例的offer是给外国的。所以大陆本科和其他地区本科通常不是一个Pool,大陆本科生只能互相竞争固定数量的offer,而不是和其它地区的竞争。若陆本的人数增加了,发给陆本地offer通常不会增加,导致更加内卷。所以现在很多地区肉眼可见的陆本Bar更高。所以对陆本,海本的录取数据(录取门槛)不能照搬,国外的offer榜的参考价值也要打折扣。

很多学校也会在官网上公布相关数据,在谷歌上搜学校名+录取统计数据,或搜项目的在读人数等即可查到。

部分地区也有一些网站可以查,比如英国的录取数据查询:

Acceptance rates to graduate programs in the United Kingdom

师生比关系到项目的资源分配状况。师生比较优的项目(学生人数少)通常每个学生会得到较充裕的资源;而师生比差的项目通常是成绩好人的通吃优质资源,而成绩较差的则得不到照顾。比如一位老师每年只招固定人数的科研实习生,如果学生人数少,老师多则老师几乎会接受多数人;但如果学生人数过多则会选择性地招收,比如只找成绩最好的,但这样一来很多成绩一般的就得不到照顾。小班教学(师生比低)的教学质量通常也认为优于大班教学。

各国的师生比情况:德国最差,一般 4~50:1 左右;德国一般本科人数会很爆炸,但硕士的还比较正常。比利时次之,3~40:1 左右,奥地利也差不多这个水平。这也对应了这 2 个地区的学校招生人数超级多(当然发 offer 也多),德国甚至很多专业是不限制人数的(NC)。中国的一般 10 几:1,美国的最小,7,8:1 左右,尽显小班教学特色。其他的一般 10:1 上下。当然这是国家级别的总体状况,是总学生和总教师数之比,但具体到项目的则变化很大,比如德国也有只招20人的精英项目,英国也有一个项目100多人的。所以还需要具体分析,还得参考学校官网的信息(如果有)(比如录取人数),和去过这个项目的学长学姐的帖子,或直接询问。

参考数据:

泰晤士报排名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申请时间是个范围,从学校开放网申系统,到关闭网申系统为止。时间跨度从1个月到4个月不等,取决于国家和学校的申请制度(滚动录取的还是统一时间的)。其中申请时间上申请时间英国最早;然后是美国,欧陆;德法最晚,时间稍微有所错开。所以精心准备一下,混申这些地区也是可以的。下面各国介绍部分会提到各个学校大致的申请时间。奖学金截止时间一般都会更早。最好是申请开始之前就准备好各种材料,接下来就会轻松很多;最晚也不要超过DDL。

入学时间分春季(2 月左右)入学和 秋季(9月)入学。有的项目 2 个入学时间都可以,但多数只允许 1 种。注意留意官网上的提示。


下面给出各国学校的简介。更具体的可以到教育部涉外监管信息网查询(国外院校--外国高等院校名单-具体某个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涉外监管信息网

此处用欧陆国家特指出英国之外的欧洲国家。除法德外,大部分国家的申请方法于英美都很类似,故下文中省略了很多内容。注意欧陆国家对英语的要求比英、美、加拿大要低很多,单科没问题的话,托福 95+基本就能满足除苏黎世联邦理工(这个要 100+)之外的所有学校,但英、美、加拿大的学校基本 top30 要 100+,top15 要 105+,top10 要 110+。此外欧陆国家对欧盟成员国有很大优惠,比如不收申请费和学费,但我们 Chinese 基本享受不到。

申请时间:既有滚动式录取的项目,也有统一录取的。通常 11 月中旬开始申,到明年 1 月中旬结束。例外的也有很多。

此外欧陆在很多传统学科上排名很好,比如医学,自然科学等;但在一些新兴学科比如计算机,就不如美国。此外按照只看综排的标准,欧陆的好学校也比美国少很多,这是留学欧陆最头疼的地方。比如理工科除了ETH和EPFL(能够对标美国顶尖大学)之外;下一级仅有的代尔夫特理工、慕尼黑工大、鲁汶等几所;剩下的就是再下一级的了,综排都和前面的有巨大的gap。所以留学欧陆的话建议要么刷高GPA冲刺瑞士2校,要么提前准备APS解锁德国的学校,提取准备GRE解锁需要GRE的学校,要么联申美国的phd,这样才可扩大选校范围。

关于欧洲学费的具体介绍可以看这个:

怎样能免费去欧洲留学?

因为排名的局限性,欧陆有很多学校是被低估的(参考2.3),所以可以考虑多申几个保底的,说不定等详细了解之后就会发现这学校其实挺厉害的。。

基本无学费(除了巴符州的大学每学期会收1500欧),仅需缴纳学杂费,每学期几百欧左右。基本不收申请费。

申请时间:德国一般10 月下旬开始申的冬季学期;夏季学期 第二年1 月份~3 月份开始申,截止日期一般为 4-7 月不等,比较晚。

德国的学校有个特点,就是很多学校只在1个学科中的某几个子领域比较强,很少出现美国那种大而全的学校。

  • 德国人不重视排名 ×

德国好的项目也是卷的不行,德国人内部竞争也很激烈。

  • 在德国,很多学科在子领域上很强的系都分别在不同的学校,而很多排名又体现不出这种情况,所有没办法按照排名来划分高低 √

德国教育资源比较平均化,每个学校都有特长,没有像美国的强校会集中所有的资源。所以德国每个大学都有自己的特长专业,德国本地人也不是很看重学校排名,因为他们无法反映出德国大学的真实情况。所以对于德国的大学排名,更建议参考更专业化的排名(如csrank),而不是下面给出的软科、QS这种宽泛的排名。此外,德国的大学排名还可以参考德国本土做的,比如德国经济周刊、CHE 排名。这2个排名似乎在德国国内更认可,对德国的大学评价做得更好。强校有 TU9,海德堡大学,慕尼黑大学等。

  • 德国、比利时的课(课程安排和难度)整体都比较硬核,比北欧荷兰、英国硬核,但与此同时你学到的东西也会更多一些。
  • 在德国,卷的专业都要面试。

不看综排,看细分领域的话,德国还是值得一申的。不过德国英授项目比例比荷兰北欧要少一些。唯一比较麻烦的是APS。德语区国家需要 APS 审核,除了亚琛工大是只在录取后做签证时要,其他的申请时就需要提交。APS审核周期会比较长,平均2-3个月,9月之后的高峰期更久。建议尽早准备。

APS的准备:建议把官网读透,官网写得挺清楚的,按照它上面写的来即可。

延申阅读:

【APS攻略1】bbs.gter.net/thread-158

【APS攻略2】zhihu.com/question/2702

搜德国的项目还可以用这个查查:

DAAD - International Programmes - Search result

论坛:

我要德国 - 德国权威留学论坛/德国签证办理论坛 - Powered by 51deguo

比利时硕士低学费,大概在1000-10000欧之间,取决于具体项目。2 年为主。

申请费 70 欧左右

申请时间:比利时的大学分为荷兰语区大学与法语区大学(这个国家比较。。,无本国语言,讲法语/荷兰语),荷兰语区大学申请截止日期大部分为3月初,法语区大学是4月3底。

比利时就 2 个学校比较好,(荷兰语)鲁汶大学、根特大学。各个排名中这 2 个大学各有高低,但鲁汶好像更强一点,大概世界 top40~50 左右。注意比利时有荷兰语鲁汶大学和法语鲁汶(因为历史原因鲁汶一分为二),荷兰语鲁汶更强。

比利时也要 APS,只不过是在录取后,做签证时需要。此外德国APS可以转比利时(弗莱芒语区)的,只需申请一下转换程序。比利时APS拿到证书3个月后也可以申请转换成德国APS。

其它阅读材料:

AEEFC的老Peter:欧洲留学英授项目分析3之比利时公立大学

几乎免学费

好学校有:维也纳工业大学(冷门的强校)

也要 APS

几乎免学费;收申请费,申请费是所有国家中最高的,150 瑞士法郎(约 1100 人民币)/1所大学;生活费似乎是全球最高。

申请时间:EPFL 和 ETH 时间比较紧,是 11.15-12.15。其它的到3月左右才截止。

瑞士的苏黎世联邦理工(ETH)和洛桑联邦理工(EPFL)是欧陆的世界级强校,比欧陆的其它所有学校都高出一个档次,直逼美国顶尖学校。综排 ETH 在世界 top10 左右,EPFL 在前 20 左右。但这 2 校录取也很激烈,ETH 的 GPA 要 3.7+也有机会,EPFL 的要 3.5+才有机会(这是2021之前的情况。之后卷得更疯了)。具体的数据看下面的:

HiterLeo:[干货]ETH Zurich 2020级硕士项目录取数据

授课师资也很强,比如EPFL 的数据科学项目的授课老师绝大部分都是论文总引用量 10000+的。

此外还有苏黎世大学等。但都排名 100 左右或 100 开外了。

虽然瑞士和其他欧陆估计的硕士都是 120 学费,但好像瑞士的学校单位学分对应的课时、练习时间比其他的要多一些。

申请手续上,ETH 比较复杂,需要在网申系统上按照他的要求写课程描述,然后需要高中毕业证(的翻译和公证)。还需要 GRE。相比之下,EPFL 就简单很多,不用 GRE,网申上不用写课程描述,但可以自行选择是否提交。

推荐阅读:

March:瑞士大学简介

1.学制

法国学制相对特殊。法国高等教育的显著特点就是双轨制一一公立大学和大学校(精英教育)间的区别非常明显。每年,公立大学(Université)都会招收走大部分的法国高中毕业生。只要通过高中毕业会考 BAC〔总分 20,得分 10 分以上)就能申。这类学校一般来说课时安排比较松散,课程少,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

而法国的精英类学校(大学校,高等专业学院,Grande Ecoles,GE)则会通过额外的招考渠道招收极少量学生。GE 的课程设置都很密集,任职教师也是各大企业的领导层或者科研院所出身的研究人,课程质量高。再加上丰富的实践机会学生在毕业之后的就业出路也很好。

相比英美的学校,法国每个大学校的规模普遍不大,学科不多,但集中了法国多数精英学生和师资。这也就是为什么法国的学校在国际上排名都不高。

Grande Ecoles 一般可分为以下 4 种类型的院校:

(1)工程师学院。比如巴黎综合理工学院(法语:école Polytechnique,别称“X”)

(2)高等师范学院。比如占据数分课本半壁江山的巴黎高等师范学院 ENS。培养教学和科研人员。

(3)高等商学院。比如 HEC、ESSEC、EMLYON。法国的高商在世界相当厉害,处于顶尖行列。

(4)行政学院。比如巴黎政治学院。

这些 Grande Ecoles 聚集了法国半数以上的精英学生,培养了法国几乎 90%的跨国集团高管和政治精英。当然公立大学(Université)里面也有很出色的,顶尖公立大学(Université)的科研并不逊与大学校(Grande Ecoles)。总得来说大学校(Grande Ecoles)学生素质高很多,出路也强很多,只有少部分公立大学的能比得上。

2.大学合并

法国最近几年在进行教育改革,合并了很多学校(为了刷排名而合并;而且好像还是参照着软科排名ARWU来改的)。比如合并后的巴黎萨克雷大学在软科排名超过了 ETH,但论单个教师的学术水平,ETH 显然更强。合并后的著名学校大致有这些:

(1)巴黎理工学院(IP Paris)

由法国巴黎最富盛名的 5 所工程师大学校合并而成,包括:巴黎综合理工学院(école Polytechnique)、国立高等先进技术学院(ENSTA-Paris)、国立统计与经济管理学院(ENSAE)、巴黎高等电信学院(Télécom ParisTech)、南巴黎电信学院(Télécom SudParis)。理工科专业很强,几乎无人文社科类专业。

其中巴黎综合理工学院的申请可参考如下介绍:

甲子:巴黎综合理工学院 申请常见问题解答(FAQ)

(文章中的graduate degree项目还在,但master的已经不在了,应该是被整合到 IP Paris的master里面了)

(2)索邦大学

由众多公立大学(Université)合并而成。综排 top40 左右

(3)巴黎文理研究大学(PSL)

由众多大学校和科研院所合并而成,ENS 在这里。理科和人文社科很强。综排大致前 4,50 左右。

(4)巴黎萨克雷大学(Université Paris-Saclay)

合并了 3 所大学、4 所大学校与 7 个研究所。在 2020 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排名全球第 14 名,欧陆第 1 名。但其单个老师的学术造诣未必有 ETH 那么强。

还有一些很强的学校,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但这些学校的合并程度其实并不高,比如工程师项目还是会到原来的各个学校来上,而不是合在一起上课。合并后变化比较大的就是增加了很多硕士项目,这些硕士项目倒是可以在各个学校之间上课。

3.项目与评价

法国的强势专业:

法国人做理论似乎很强。数学及与数学相关的专业法国的学校排名都不错;在软科排名上,数学专业前 5 有 3 个是法国的学校,法国数学专业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强者,历史上也出了很多数学大师。

但要注意很多学校并无英语授课项目。虽然现在越来越多的法国学校开设英语授课的项目,但英授硕士比例仍远小于其他欧陆国家。其中工程师项目中英语授课项目远小于硕士项目,工程师项目一般都是法语的。部分硕士有英语项目。硕士申请开始时间比较晚,一般第二年1月开设,一般会有多轮申请。工程师项目申请时间比较早,9,10月份就有开始的了,而且申请手续比较复杂,有笔试面试

硕士:

目前有公立大学开设的硕士项目(一般免费)和一些工程师学校开设的(一般收费,但不贵)。因上面所述的法国学制的特点,法国国内对硕士的认可度远不如工程师项目,即学校对工程师项目所给予的资源更多,同学实力更强。即便是这些合并后的大学的硕士项目,目前看来就读体验也不好。我在知乎上提问了这个问题,有很多大佬给出了很棒的回答,具体的请看如下的提问的前2个高赞回答:

如何评价IP Paris的硕士项目(Master's Programs)? - 知乎

如何评价IP Paris的硕士项目(Master's Programs)?

更具体的可以看这些大佬写的文章:

甲子:巴黎综合理工学院 申请常见问题解答(FAQ)AEEFC的老Peter:[解惑]为何申请法国留学的人不多?March:法国大学教育体系详解

搜英授项目可以使用这个网站:

Taught in English - v1.3.4

有的收申请费,有的不收;学费比北欧贵一些,大概接近 2 万欧 1 年

3TU:TU Delft(简称 TUD),TU Eindhoven(简称 TU/e),TUTwente;

阿姆斯特丹大学、莱顿大学等

一个莱顿大学的就读体验:

在莱顿大学(Leiden University)就读是怎样一番体验?


下面是北欧一些国家

北欧和德国一样对转专业不太友好,硬性规定的先修课学分达不到是会拒你的,不论 GPA 和学校背景,所以最好避开转专业申请或者在本科期间选修一些官网要求的课程。同时,北欧因为国家产业特点,其优势专业也有一些类似的特点。推荐阅读资料:

March:北欧现状与学校分析

瑞典有一个类似高考填志愿那样的网申系统,在系统上支付一次申请费(900 瑞典克朗),能申瑞典全国所有大学,总共 4 个项目。

学费:收学费,1年约15000欧,大致是英国的一半。

学制:2 年

奖学金:比较好申,分学费减免一半和全免。

申请时间:10 月中旬即开放申请,到 1 月中旬截止

主要学校:皇家理工学院(KTH),查尔姆斯理工(CTH),隆德大学,乌普萨拉大学等

其中 KTH 和 CTH 是理工院校,隆德和乌普萨拉比较偏社科和理科。

知乎上有人认为 KTH 比 CTH 更厉害,也有人认为同等,有争论。但这 4 所的口碑在瑞典国内好像差不多,被认为是同等厉害的(quora)。在世界上 KTH 名声比 CTH 更大是肯定的。KTH 在中国各大公众号运营的很厉害,微博很活跃,名字也好听,排名比 CTH 高,跟国内院校合作也多。

所以 KTH 比 CTH 要难申很多,申请人数更多。

延申阅读--【瑞典申请攻略】:

Luke:瑞典硕士申请不完全攻略大学毕业一年,想去瑞典读研,DIY留学申请需要准备什么?本科成绩很重要吗?

收学费,1年15000欧左右;有申请费,一所 100 欧左右

丹麦属于北欧,也严格考察课程匹配度。比如会发你一个 excel 模板,然后让你把符合入学要求的课程填进去。

好学校有:哥本哈根大学,丹麦技术大学等。

收学费,1年15000欧左右;无申请费

赫尔辛基大学,阿尔托大学等

一个阿尔托大学的申请指南:

Shawn宗宗宗:[自我记录-已录取]芬兰-阿尔托大学(Aalto University)-硕士DIY申请指南

仅奥斯陆大学和挪威科技大学较好,但在全球排名也在 100 左右。

注意挪威 12.1 申请截止,是欧洲截止时间最早的。

以下是南欧的 2 个国家。欧洲的经济发达程度(看人均)是北欧>西欧>南欧>东欧;南欧那几个国家经济相对不好,导致社会生活条件、就读体验、就业都略差于西欧、北欧国家。我个人的建议是同等排名建议去西欧、北欧,如果不是排名差距特别大,不建议去南欧。

米兰理工、罗马一大、博洛尼亚大学等

音乐美术那块我目前不是很了解

加泰罗尼亚理工、马德里理工等,综排大概集中在 150~600 的水平

西班牙和意大利学校的排名没前面国家那么出色,但还是有一些好大学的;专排上也有很多学校表现很出色(前 100 前 50)。

然后还要欧盟的欧盟Erasmus项目和 EIT 项目也不错,都有欧盟内各国国家的学校。

EIT第 1 年可以在一些学校中选,第二年也是,1+1两国家。不只在 1 个大学内上课。培养方向偏应用,以创业为目标,会修商科(创新创业)的课程,即无硕士论文的 30ECTS 学分,但要求上 30ECTS 学分的商科的课。其它 90ECTS 学分还是和正常的硕士一样。

申请时还需要交一个商业策划书

英授项目很少,多集中在学校的国际学院里;其它的都要希伯来语


其它参考资料:

Donald Hwang:2020北欧及荷兰硕士留学DIY申请经验分享

美国学制本科 4 年+研究生 1~2 年,或硕博连读 4-6 年,英语国家,典型的教育产业化国家。硕士基本是授课型硕士,8 门课,有的有论文有的无。

学费:美国大学学费昂贵,每年 2-6w 刀,私立大学一般 5w 刀以上。

申请费约 50 刀左右/所(有一些是免费的项目,也有200+刀申请费的项目)

申请时间:有多轮。最早的一波在十月底就结束了。第二波在 1 月 1 号左右结束。不同学校也不一样,不同项目也不一样,以具体项目为准。

部分学校的部分项目截止时间到了次年的3-5月。

国内本科毕业可直接申请美国博士项目,一般五年。前2年修课,后3年科研发 paper。基本都有奖学金可以覆盖学费。所以去美国留学,如果纯粹想做科研的话,直博比读硕士更划算,可以省下高昂的学费,还可以把硕士阶段的课程也学了。所以打算读博、走学术路线的建议直博而不是读个硕士然后再读博。但美国直博对 GPA 的要求比较高,一般要 3.6/4 这样的水平,不是很容易;有 paper 要求会低一些。而有硕士学历再申博士会对成绩的要求低很多。

硕士项目一般以就业导向为主,基本上没有奖学金的可能。申请硕士的要求相对较低,GPA3.0/4就可以考虑QS前一百的学校,GPA3.5/4及以上就可以申请全美前十。部分学校存在捡漏的可能性,例如JHU的部分项目,申请门槛与难度和全美前十的学校名气并不匹配。而据说哈佛的MPA项目也比较容易申请。

教育资源比较充足,特别是私立学校,钱多,教授数量多。美国大学排名中,有一个指标是师生比,一些学校甚至本科都采取小班化教学,所有课程人数不超过 50

加拿大和美国的情况很相似,只是同样排名的学校名气小一些,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参考资料:

留德华叫兽:【Live手稿】运筹学硕博:大陆香港或欧美

一般 9 月份开始申,到第二年 3 月份结束。是滚动式录取(rolling),有多轮,先到先得,所以越早申越好。

硕士分 2 种:授课型硕士(MSC;master by coursework),研究型硕士(Mphill;master by research)。这点和香港,新加坡一样。澳大利亚也有研究型硕士,但比例较小,并不是每一个授课型项目都会对应一个研究型硕士的。

授课型硕士和研究型硕士的奖学金都比较难拿。因为奖学金本身就少,英国的大学还更喜欢把奖学金给本地人。

除了 G5,其它的基本不收申请费。学费一年 25000 英镑左右(20000~30000)

好大学有牛津剑桥、IC、UCL、伦敦政治经济学院,KCL,爱丁堡大学,曼彻斯特大学,华威大学等。注意牛津剑桥、IC、UCL、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常常合称 G5,但 G5 不表示英国排名前 5 的大学,只是当初一个向英国政府要资金的联盟。这个词很常见,但有误导性。详见维基百科的介绍:

https://zh.wikipedia.org/wiki/G5%E8%B6%85%E7%BA%A7%E7%B2%BE%E8%8B%B1%E5%A4%A7%E5%AD%A6

对于综合实力,牛津剑桥稳居前 2,其招生分数底线也是top级别的,要求first class。其后理工科有 UCL、IC,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只在人文社科较强。专业排名各有特长,剑桥牛津未必总是第一第二,建议针对自己的专业搜一下排名。比如在信息学爱丁堡是第 2~第 1,不同排名不一样,但基本是这个水平。从它官网上的招生要求也能看出:

这是爱丁堡信息学科所有硕士项目的录取要求

虽然要求 2:1,但一般 1:1 才能录取,而一般 1:1 只有牛津剑桥才敢这么招。可见其受欢迎程度。


这是英国大部分硕士的形式。1 年,8~10 门课+论文

对于读博,英国的1年制硕士相比全球其它地方的硕士并不具备优势,因为时间短,学习内容少,科研经历少。只比香港新加坡的好一些,因为含硕士论文。理工科的若日后想读博,可以考虑毕业后gap1年去研究所等地方实习刷刷科研经历。申请时间上,要想申博士而不 gap,可能刚入学(9-12 月)就得开始套磁了,时间会有点紧。


问:一年制硕士会不会太水了?

知乎上有很多对于英硕水的相关问答

对英国1年制的授课型硕士的质疑很广泛,也有很多争议,是个英国留学很难回避的问题。知乎上这种问题一搜一大堆,也有很多。个人感觉这些质疑是有观察、经验的基础的,但情况也不能一概而论。我试着从下面2点来回答一下:

(1)学制

与欧陆、中国的硕士相比,英国的硕士导向是不一样的,纯就业导向,所以课程安排也不一样。是否水取决于你的期望,你的目标。

  • 就业

如果你的目标是马上就业,那么这个项目正好对上你的预期,毕竟很多人本科之后就想就业,再读个硕士镀金、强化一下也未尝不可。

  • 读博

但如果你的目标是做研究、读博,或者你的关注点是项目、课程本身,那么这个可能就有些水了。因为与欧陆 2 年制硕士和中国的硕士相比,课程数量减半,学得不深还没科研经历,授课师资还不是顶尖的。注意这里并不是指课程质量不行,事实上英硕很多课程并不差,要是好好学在那1年里还是能学到很多东西的;只是1年的学习对比2年的学习,在量上仍有不足。部分博士项目要提前半年~1年申,但这时候你硕士才刚入学,时间安排上也比较仓促。而且很多时候申博士可以在硕士1年的暑假里去意向的学校的实验室做暑期实习,这样就会跟那边的教授联系上,读博申请时会方便很多,但1年硕就没法这样做。

  • 不明确

如果你目标不明确,或者介于 2 者之间,那么不妨再深入了解一下课程内容是否吸引你,今年的申请形势是否严峻到需要多申几个学校做备胎/保底,是否收申请费是否能白嫖一个申请等等,再做详细判断。

至于网上也有很多人和中介辩护(尤其是中介,辩护力度很大),其论据基本上就是说英硕1年的学习也很硬核。这有一点道理,但我觉得这都并不能从根本上回答质疑的来源(见下文分析)。因为要是横向对比的话,同等排名的大学的2年硕是硬核2年,学得内容照样更多,相比之下1年硕还是偏水。

(2)入学门槛

此外,我看了一下网上的意见,网上觉得英硕水的原因大多是毕业生能力不行导致的。每所大学都可能有能力不行的,但英硕里面这样的人的比例还不小,不然也不会有这么大动静。这是那些质疑的最大的来源。其根源就是入学门槛低。英国大学入学门槛低(比如前些年不卷的时候,世界排名前20的UCL学历门槛下放到收了一堆2本的,这在美国是难以想象的;而很多top200之后的更是有钱就能进),而且专业准出门槛还低(就是平时作业考试等要求与其它同等排名的大学偏低),所以对应地,毕业生实力也偏低。然后就反映在就业市场上,毕业生干活能力差,所以对英硕的口碑就不好。但这可能会误伤一些人,毕竟还是有一部分有实力的人因为各种原因会去英国留学。

澳大利亚也有这种情况,只不过近些年英国留学人数暴涨,入学门槛渐渐提高,以后的情况可能会有改善,而澳大利亚还没卷起来。美国因为是大家的留学首选地,有很多大佬去,很卷,并且学习时间也比较长(1~1.5年),所以毕业生水平也还不错,再加上就业不错,总得来说美国的口碑就不差。

总体来说,英硕在就业方面,部分企业是一样对待,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对1年硕认可度不高。其中理工科可能更突出一点,可能因为理工科要学的东西更多一些,1年硕就显得不太够。

2 年,1 年上课+1 年科研,做的好科研转博士。需要套磁。这是因为研究型硕士的定位不是面向就业,而是面向读博,面向学术,有点类似于本科和博士的过渡学位。所以很多英国大学是按照博士的要求来审的。

套磁时教授的回复有多种,如果他对你感兴趣,会向你要更多在资料,比如研究综述,甚至与你面试。但大部分的回复是客套话。具体判断教授的态度以及应对方法看下面的:

对于套磁信不同教授的回复邮件,该怎么区别跟进回复?

如果套磁成功,需要额外写 1000 字左右(字数取决于具体的项目)的研究综述,这也是个大工程。知乎上也有很多教程可以参考。

注意研究型硕士也要为做研究的那一年缴纳学费,和上课的那一年和授课型硕士的 1 年几乎一样价钱。

研究型硕士比授课型硕士难申。因为研究型招的人少;按博士要求来审核,需要研究计划书;带奖学金的话更难申,不带的话会好一些。

优点:

申请相当容易。不要推荐信,不要个人陈述,此外对英语成绩的要求也相当低。

(部分项目)对 GPA 要求也比较低,通常官网上对成绩的基础要求满足了,就几乎不会被拒,因为竞争比较小。一二本的都能轻松进澳洲八大学校。

此外澳洲本地的中介还是免费的,因为他们一般都有和大学有合作,会从你在大学交的学费那边拿回扣作作为收入。

缺点:

但要注意,澳洲留学的缺点也是有很多的。

(1)首先因为录取太容易了,生源质量偏低。与英美同是授课型硕士,唯独澳大利亚录取时不卡学生。同等排名都学校,生源质量比英美加欧陆都低。这会拖累老师上课进度和难度,进而影响到你文凭的含金量。至于影响有多大,这个目前也无法量化,建议参考一下其它留学经验的帖子,知乎上有很多(但也有很多是黑澳洲的,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悉尼大学回国能否相当于985?

但近些年有些比较卷的项目的录取要求也水涨船高了。

此外澳洲 IT 就业不太好。澳洲科研企业在欧美中国面前都逊色很多,相关专业回国会好一些。据说要想在本地找到好工作,得读到博士。这方面建议大家在知乎上详细查查。

(2)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课程质量把控不严和授课老师水平偏低。这个可以在 2.1.1 中的指标中看到。比如墨尔本数据科学项目的师资就不是很顶尖。虽然澳洲的学校科研方面不错,但它的课程项目未必体现出其最高水平。同是授课型硕士,同样排名的大学,澳大利亚的项目分配的师资也不如英美。从知乎上的口碑来看,澳洲硕士项目的质量也不如英美。

留学澳大利亚的建议综合考虑一下这些优缺点。

入学时间:分 3 月入学和 7 月入学。有的项目 2 个入学时间都可以,但有的只允许。澳大利亚的春季入学的项目会比其它国家多一些,因为在南半球。

对应的申请截止日期也不一样:

学费:2 年总共 45 万人民币左右

奖学金:相对比较好申。比如墨尔本大学部分专业对均分 80 以上的学生自动给 10000 澳元的学费减免。

分 2 种情况。授课型硕士(MSC),研究型硕士(Mphill),与英国类似。只不过有些项目是 1.5 年的,有的项目可以选择无论文,多上课。

学费:12-18万/年常见,少数涉及金融的会贵

奖学金:大多数(八成吧)是给本地本科生的,给授课型硕士的仅有很少几项。

本科毕业硕博连读,一般要求四年毕业。国内有硕士申请香港博士的,一般要求三年毕业。

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

学制同英国,分 2 种:授课型硕士和研究型硕士,但基本无硕士论文,课程数目也因此会多一些。

韩国的硕士都是研究型的,有科研,2 年。

同样有很多英语授课项目,不用韩语。

申请前需套磁(以及还有附带的面试),导师的决定权比较大。

申请时间比较晚,一般都在 3,4 月份左右。


不论是教育产业化的还是非交易产业化的地区,其整个留学申请过程(申请操作和申请材料)都类似,都执行申请制,即学生提交材料,学校根据材料决定是否录取。大多无需额外考试,与国内的考研不同。可大致分下面几个阶段:

即 2.2 节所述。一般都海申,申一堆学校。

一般来说,有 3 种类型的文件需要准备:

(1)一般性文件要求(general documents requirement)

(2)针对具体项目的材料要求(study-option spectfic document requirement)

(3)针对具体某个国家的材料要求 countries specific documents requirement)

对每一个学校,都要仔细看这 3 种文件的要求,不要漏过。

综合这 3 种类型,大体上需要如下材料:

扫描出 pdf 即可

学校教务开具成绩单,中英文都需要。有些学校还要求在学信网上对成绩单作认证。此外,还需要相应的学校打分系统说明。

美国要 3 封,瑞士 3 封,加拿大 3 封,欧洲其他 1~2 封,澳大利亚 0 封。好像学校越强要求越严的要求的推荐信就越多。

澳大利亚不要。英美加要个人陈述,欧陆要动机信,这 2 个稍有区别。

(1)写作思路与指导思想:

建议参考下面这个:

申请国外大学时,如何写好动机信(Motivation Letter)?

(2)文章框架

动机信可参考这个:

mp.weixin.qq.com/s?

(3)具体内容

大部分学校会给出写作要求,比如:

要求常常包含一些具体的点或者问题需要回答;通常可以头脑风暴想答案,然后逐步细化,填充更多细节。最后再加入过渡句/段,把碎片思路整合到一起,形成一个连贯的文书。不必一次性想好全部怎么写,有时候吃饭的时候灵感就会自然迸发出来了。总的来说自己写是没问题的,因为自己对自己最了解,刨析最深刻,只是需要一些经验,组织一下语言。

(4)参照资料:

可以参照官网的项目培养方向、课程安排(专业的小方向),然后写你在对应方向上的动机。比如培养方向注重学术,那么就着重写你在学术方面的兴趣、经历等。

4.2.3 和 4.2.4 自己写需要花费时间比较久,需要不断迭代修改内容,这可能是 DIY 唯一需要帮助的地方。(3)自己写要是有思路可能会快一些,大概 1 天能写完。这部分可以自己写,然后找专业人士润色(比如英语系的小学妹)。小伙伴之间也可以相互修改,互相提思路提意见,事半功倍。找留学机构帮忙写的价格大致是 1000,润色 800 左右,写出来的跟模板很像;专业的文书机构大概 3000 左右,润色分语言润色和结构润色,价格不等,价格比中介的贵,但写出来的更定制化一些。淘宝上就有很多,知乎上也有各种机构在打广告。

此外不同学校不同项目对字数的要求也不一样,常见的有 不超过 1000 字,不超过 800 字(4000 个字符),不超过 500 字(1 张 A4 纸)。每个项目的培养方向(就业/读博)也不一样,课程也不一样,所以一般需要根据每个项目单独写一个。可以先写出不同字数的版本,然后再根据学校项目替换关键词(如学校、项目的名字)。

这个也可以找机构修改,但自己写问题应该不大。

网上有很多网站提供模板给你在线写,很方便。找用起来顺手的网站即可,可以找中国的文书模板网站,不必找外国的。虽然国外也有,但我感觉他们网站做得不好,用起来不方便。

托福/雅思;GRE/GMAT

详见2.6.1(2)

这个好像只有北欧国家和德国、比利时要。因为他们严查课程匹配度,而且课程匹配度也会在录取指标里面的重要性和 GPA 一样,所以会让你传自己写的课程匹配度或者在网申系统上按照他们要求的格式写。

自己写的格式大概是这样的:

这样的应该也行,但不如上面那个好:

建议先去找学院教务要,如果要不到就只能自己写了。写完之后建议去找教务盖章。

也有专门帮你写课描的机构,但他们可能会让你发课程名字然后给出他们“数据库”中的描述,可能并不对应你上过的内容。建议还是自己整理比较好,方法无外乎就是抄一抄课程大纲或教材上的章节标题。1 天内应该可以全部整理完。

这部分注意看官网的具体要求,每个学校的可能不一样。

(1)研究计划书(research proposal)

(2)在读证明、实习证明

都要英文版的;若无,可能需要去公证处翻译。

(3)高中毕业证书、高中成绩单

(4)学信网成绩单认证报告

学信网速度极慢。这个尽早申,虽然官网上写 1 个月能处结果,单高峰期好多人 2 个月才出结果。这个速度取决于学校。虽然也有人很快就出结果了,但还是建议提早 3 个月申,即大四上的 9 月开始就做这个。

(5)作品集(文学,艺术,建筑,设计等专业好像要求这个)

丹麦还要求根据它发的 excel 模板,自己整理课程匹配度和学分转换情况。

现在几乎所有学校都通过网申,在网申系统上提交4.2的申请材料和填写其它信息。每个学校的网申系统都不一样,需要自己花时间捣鼓捣鼓搞明白。刚开始申一个学校可能要搞一上午甚至半天,熟练之后 1~2 个小时即可搞定。

有的学校还会给出使用网申系统的指导手册(一个 pdf 文件)可以参考。

网申会要求填写如下一些信息:

个人信息包括家庭住址、生日、性别等。一些小建议:

  • 一些英文专有名词的解释可以在百度上查到。
  • 邮箱建议填私人邮箱(比如谷歌邮箱),而不是学校邮箱,因为学校邮箱在毕业后会过期。
  • 电话号码记得+86
  • 家庭住址的英文名可以在银行境外汇款申请书等文件上找到正式的名称。

包括专业名称、学位名称(Bachelor of Science等)、入学时间和毕业时间等。

有的学校允许 1 个申请费申多个项目;有的允许申多个项目,但每个要交一次申请费;有的只允许申 1 个项目;有的允许申多个项目,但不收申请费。注意看官网的要求。

这部分上传4.2中所讲的所有资料。

推荐信美国基本会发邮件让老师传;欧陆除了法国瑞士和个别学校,其它基本都是自己在系统上传。

英语成绩有的要送分,有的自己传成绩单的 pdf 即可。美国学校基本要送分,欧陆部分要。若有要求,学校官网上会写。有些写得比较含糊,但一般给出学校代码的都需要送分。送分时间会有波动,我的 3 天就到了,但我看论坛有的用了很久有的甚至成绩单在寄送过程中丢失,所以这块建议提前准备以预留一定的缓冲时间。

有的 sop 要求在网站上写,有的可以传自己写好的 pdf。

大部分学校的网申系统可以保存填写内容,在截止日期内之后可随时继续填写/补交文件。仅少部分学校的要求一次性写完。

在申请截止日期之前,大部分学校都会发邮件提醒你缺了哪些文件(少部分不会,这时就需要自己注意检测了),而且态度都比较好,回应很及时。比如你缺了托福送分,只传了托福官网上自己下的分数,它会如下发邮件提示:

补交之后:

但要注意上传文件的截止日期。学校那边审查文件需要一段时间。但发邮件提醒,补交文件都必须在截止日期之内。所以应尽早申请,以免最后出问题。可以先拿几个保底的学校申请,积累些经验。

唯一要担心的就是那些啥也不提醒然后还不允许补交的学校(这些学校网申系统做得也比较差,去的人也少;收过国际生,有过国际化经验的学校一般不会这样)。

此外,就算申请时一些信息写错了,问题也不是很大,只要不是关键信息:

(转自一个留学群里一个与小秘的聊天截图)

(6)支付申请费

一般填写完所有的网申信息,并确认之后,就可以正式提交申请了。若有申请费,则会在正式提交申请之后缴纳,会有对应的操作界面。正式提交之后一般不允许再修改了。

申请费一般直接在线支付就行。需要一张能支付外币的银行卡,比如 mastercard,visa 之类的,国内的银行卡付不了。

最后提交完整的申请并支付申请费之后,一般还会收到学校发来的确认信(通常是邮件;并且是自动回复的)。

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有以下的提问途径:

(1)邮件问学校

可以发邮件问学校(邮件地址官网上会写明的),不必担心没法处理。少传了哪些材料学校那边的人也会发邮件提醒你的。

(2)问同学、学长

每年申请季,学子们都会自发创建大量的微信群,里面可以讨论各种申请细节。比如寄托天下就有建各国申请交流群、offer群、签证群。

此外,有过留学经验和正在留学的学长学姐们也可以问,他们通常都会有丰富的经验和信息。

(3)在知乎/寄托/reddit/quora上提问,或在帖子下面评论

这些平台上都能问选校、申请操作相关的问题。问选校问题时,知乎上的中介回答会比较多;国外的平台是quora和reddit,但reddit比quora活跃一些。


EPFL 的网申,要求填如下信息:个人信息(personal information)、学历信息(studies)、申请的项目(program)、语言成绩信息(language)、推荐人信息(referees)、申请材料上传(ipload)、奖学金申报信息(fellowships)、确认(validation)

具体细节可以参考这篇文章:shimo.im/docs/6DDVv6kWD

很多美国的很多学校会要求面试。欧洲的授课型型硕士都不要求面试,仅极少部分直博的和个别专业需要。

面试形式:有的直接在软件上真人面试;有的让你录视频,给你很多题,让你限时说出每个题的答案:

问的问题:有的比较宽泛(general),比如问你的规划、做过的项目(常见于直博的面试);有的考核你的知识点(常见于硕士的面试);有的问一些奇怪的人生问题(如上图),考察你的价值观和表达能力等(常见于美国的学校)。知乎和各个论坛上都有很多面试经验可以参考。

一般学校官网都有详细说明奖学金如何申请,注意查看。有些网申时打个勾就行,有的需要单独写个奖学金动机信,说明你为什么值得拿这个奖。申请时间上,一般奖学金的DDL比申请的DDL靠前,需要注意。


统一发 offer 的(美国,欧陆)大致是第二年 3 ~ 4 月发 offer。rolling 的(英国)不同学校发 offer 的速度不一样,你越满足他们的要求,发 offer 的速度就越快;此外越早申发 offer 越快,到后面 offer 不多了可能就比较挑剔了。

此外,收到 offer 之后,英美很多学校还会要求在规定时间(通常 2 周,不会很长)内确认接受 offer;若确认,则需一笔价格不菲的交留位费(学费的一部分),若交留位费之后取消 offer ,留位费不退还;否则就取消 offer。欧陆的学校一边都无留位费。因为不同学校出offer时间跨度一般相差比较大,英国学校有的11,12月就能出offer,美国有的1,2月份就能出(滚动录取的出offer快),而统一出offer的一半在3,4月份,所以混申的话需要注意时间。

有 2 种类型的 offer

针对已经毕业了的申请人。这是正式的 offer。

针对大四在读学生,通常以本科毕业,提交毕业证书为条件,提交后发正式的 unconditional offer。部分学校还可以给提交合格的语言成绩(托福/雅思)为条件,即录取后,入学前,再提交语言成绩(托福/雅思)。常见于英国、荷兰的学校,以及其它欧陆个别学校。

被拒后,若不满意拒信,认为不合理;想询问更详细的拒绝理由;或者想补充/更新信息让学校重新考虑一下,可以选择 争论(argue)。大部分学校都允许你去argue。具体的执行方法可以参考如下的回答:

【1】如何为拒信准备一封 argue letter?

如何为拒信准备一封 argue letter?

【2】如何为拒信准备一封 argue letter?

如何为拒信准备一封 argue letter?

5.3.1 Waitlist(候补名单)

表示学校已经对你的申请完成了审核,但你并不是该校的最优选择,故直接发offer的名单里没有你。但你也符合学校的基本录取要求,因此把你放在了Waitlist(候补名单)上。有些收了offer的学生可能最后选择不去,会产生一些空位。这些空位会依次发给Waitlist中的人。被Waitlist转正的概率未5%-10%不等。Waitlist分有排名的和无排名的;在有排名的waitlist上,排名靠前的话补录的概率会更高。

(1)love letter

被waitlist之后可以继续等,也可以写封love letter,更新你的背景,提高录取概率,但有没有用则取决于具体学校了。具体操作可以参考如下的文章:

被waitlist?不要慌!这个方法帮你提升录取几率!顺利拿offer!陈思炜:被美国大学waiting list了 每过十天就跟学校发邮件表达决心 表明学校吸引我的地方 这样可以吗 ?

(2)refer letter

对有些学校,也可以请人写refer letter,就是找录取的学生在他拒offer,给学校的Decline的邮件中推荐你。但是Refer有没有用则取决于学校是否接受这种形式了,不同的学校政策不一样。

如何从别人手里淘来offer - 美国留学 寄托家园留学论坛

5.3.2 Overqualified

就是由于你的太强了,学校觉得会有更好的学校录取你,即便录取了你你也不会来,因此把你拒掉。这种情况很少见。

拿到心怡的 offer 之后就可以准备签证等出国的事宜了。

行前信息:

找各大学的中国学联(学生联合会),一般有对应的微信公众号,关注之后可以看到很多有用的信息,包括新生手册中国新生的微信群。若无新生微信群或中国学联的微信公众号,也可以上百度或者各个留学论坛搜/提问一下;若无新生手册,也可参考隔壁大学做的,很多内容是相通的,毕竟在一个城市。很多学校在你收offer之后也会提供一些新生指南,但不会有中国学联做的那么详细,那么针对中国学生。

新生手册一般都会针对该校、该城市介绍租房、日常生活(衣食住行)、交通、医疗、学习准备、学校/专业介绍等。感谢前人的耕耘,目前很多大学的新生手册都已经很成熟,信息很全;而且有专人维护,每年都有信息更新。故本文不再赘述相关行前信息,自行查找、参考目标院校的即可。

示例:

阿尔托大学的新生手册:

无标题文档

鲁汶大学的新生手册:

drive.google.com/file/d

补充一些行前相关事宜:

个人档案存放可参考这篇:

Kevin Yang:出国留学后,档案要放哪里呢?

很多信息是每年都有变化的,比如 ETH 英语要求去年 102+,今年 100+;交英语成绩的 DDL 延后了 1 个月(因为疫情)。这些更新信息只会首先发布在官网,而网上的一些贴子的信息可能会有所滞后,所以所有信息建议都要在官网上再确认一遍。而且官网信息比较官方、很全面,有最高的可信度。所以这是 DIY 必查资料。有些学校还会在官网上发布历年的申请录取数据。

当然不同学校的官网风格差异很大,初次使用的小伙伴们可能因为这个会花费较长时间来寻找有用的信息。这是正常的。所以前期需要多花时间琢磨琢磨官网,熟练之后再查其它学校的官网就快很多了。一般来说所有的信息在官网上还是能查到的。但有些学校的官网确实缺少一些信息,查不到,或者表述模糊,这时候就得发邮件向学校那边的人去问了。

offer榜可以查找往年的录取数据(虽然里面的数据远少于实际的录取数据),和先辈在自己的offer榜下面给出的留学信息。

常用的offer榜:

  • 寄托天下(含offer榜、经验帖子,所有地区)(schools.gter.net/
  • 一亩三分地(含offer榜、经验帖子,专耕美国)
  • gradcafe(国外的offer榜,但没有显示申请人的背景,互动少,先辈给出的信息也少,参考价值也有限)

当然还有很多信息官网上没有,比如学生对课程的评价、学校项目之间的比较,这些要自己查。下面给出一些常用的查询方法:查百度、谷歌(很多中文的查询,谷歌搜出来的东西也跟百度差别很大,能看到不同质的信息;搜英文的项目名的时候搜出来的也比百度全)。总得来说,网上英美的留学信息相当多,但欧陆的会少一些。

比较有名的论坛有:寄托天下(含offer榜、经验帖子,所有地区)、一亩三分地(含offer榜、经验帖子,专耕美国)、、quora(国外的知乎。但很多评论不如知乎详细,且问整个欧洲的项目推荐,很多人会只将自己上过的学校的情况,推荐的学校就很菜,不具有参考性)、gradcafe(国外的offer榜,但没有显示申请人的背景,参考价值也有限)、

  • 知乎(含经验帖子)
  • quora(类似于知乎)
  • reddit(类似于知乎和quora,但比quora活跃;有很多先辈的亲身留学经验,参考价值较高;且无中介的回答)。
  • 部分高校也有自己的留学论坛(但通常不对外公开),比如北邮的“北邮人论坛”中的“飞跃榜”,也很有参考价值。
  • 一亩三分地

但在查知乎时要注意一些不同客观的文章,尤其是中介发的。这类文章都只片面地讲哪些(地区的)硕士好,但没有横向的对比,没有把该地区的硕士和全球其它地区的硕士做对比。比如光说英硕好,学业繁重,不水;但不把英硕和其它地区的硕士做对比,也就不知道2年硕士的时间和课程量是英硕的2倍,学业量也是2倍,相比之下英硕就有很多不足了。这就导致了这类地区的硕士的缺点被掩盖了,我们的视野也就被局限在了这1个地区,觉得这类地区的硕士很好,殊不知其它地方有更好的,即真正的客观的结果则被忽略了。但我们做选择时显然是要从全球中选最优的,而非只局限于1个地区。


DIY 的话会产生海量资料,还有不小心走了歪路搜集到的其他资料,所以一个好的整理方法必不可少。而word这类软件无法承担如此海量数据存储、文档高频访问、数据格式不一的留学资料整理工作,需要更专业化的软件。我用的是 onenote,是这样整理的:

右边是文件栏,左边是记录各种官网地址、学制时间、申请专业要求、申请文件要求等内容。总共记录了一堆类似的资料:

也可以将 DDL,材料要求整理到一个 excel 表里,便于后续查看。你也可以有自己的整理方法,但总之想办法记下来就行,不然容易乱。


留学申请有3种途径:

  • DIY留学:就是你自己准备材料申请,不需要中介等机构的帮助
  • 找留学机构包揽全过程
  • 半DIY:就是只对文书材料(简历/个人陈述/推荐信)找留学机构,剩下的自己做。这样的花费大概在数千元。

DIY并不复杂,每年有近半数的人是DIY的。读完本文了应该也可以理解DIY的大致流程并可以自己操作了,剩下的就是材料的准备和选校,还有文中提到的一些自己上网查的部分需要自行查阅。但要确保自己自控能力不太差,做事不拖沓,毕竟整个留学过程没人看管,而很多家长也不懂,没法指导;自学能力也要很强,因为要自学搞定语言考试,而且因为之前没操作过,面对的是完全未知的世界,只能靠自己探索。此外,留学中也有相当多的坑,DIY的时候也要留意。

想要DIY却感觉比较虚的话,还可以先试着自己在学校网申页面上注册个账号,然后看一下网申页面,体验一下整个流程。只要最后不提交申请交申请费那边学校是不会审核这个申请的,所以可以放心尝试。

价格:美国 6 万左右;英国新加坡香港(授课型硕士)、欧陆 2万左右;研究型硕士与美国价格相似,也是6万左右

作用:中介主要的作用主要是帮你做第 4 章中的内容,前期咨询给你讲讲你所申地区的状况(一般也仅限于那个地区),帮你查找第4章中需要查的各种信息,然后整理、转述给你;文书方面会指导你写作的思路,你自己操笔写,然后他们修改。比本文所述部分多的就是出国的签证、租房等。美国的会多一些对不同洲的学校的申请难度就业率等的分析,还有帮你准备面试的过程,价格因此高一截;研究型硕士会多出帮你准备套磁、面试的过程,价格也因此高一截。中介比较能帮忙的是选校、文书服务和一些具体操作的指导,但能否申上某个项目主要还得靠你的硬实(GPA、专业匹配度、项目经历等,可参考2.5节),因为硬实力才是学校筛人的主要指标。硬实力不足,中介也无能为力。

还有很多大中介有“背景提升服务”,包括找实习和找科研。找科研是帮你联系一个名校博士带你做科研发论文,提升科研背景,或者帮联系实习。价格大致在0.5~1.5万元不等,取决于跟哪个层次的大学的做科研(比如跟清华的博士就比跟中科大的博士贵)和哪个层次的公司。注意正常自己找老师做科研是有实习工资的,而这里是要倒给钱。找实习也是类似的,一般中介可以帮你联系一个大公司员工,给他干活,远程,无工位。但同样也是不仅没有实习工资,还要倒给他们钱,大概2万上下,取决于公司的名气。

此外一些中介还和大学有联系,大学对于经过他们来申请的学生能降低门槛。但这些学校一般只限于排名靠后的,top名校都在官网上声明了不与中介合作。一般英国G5,新加坡top2的都不会有合作(这些学校本身也不缺生源,不需要通过中介来增加生源,缺生源的学校可能会联系中介,来增加生源增加收入)。在英国,除了G5,几乎所有英国大学跟中介有合作,由中介推荐去的学生可能更容易入学。即中介打广告,推荐学生去,大学多挣了一份学费,中介拿一点回扣。澳洲大学也都有这种模式。部分美国和欧陆学校也有这种情况,尤其是在商科。

大致流程:前期会有免费咨询,介绍你想去的国家的概况(第 3 章的某个子章节),但不会所有国家所有概况都全面介绍;到了选校之后的阶段(含)就会收费了,不会继续深入下去。他们会介绍他们的服务和价格,问你是否要来他们家。如果谈妥了的话,会签协议。之后不出国了也只能退一部分费用。签完协议之后就会开始一系列服务,具体的某个服务会细化到分配专人来负责,比如会给你分配文书老师、网申老师等。

其中网申老师指导你网申时候的各种操作;文书老师指导文书的写作,目前我看到的大致有2种模式:(1)给你讲讲写作思路,你自己写,然后他们修改,然后双方反复修改,和(2)给你一堆表让你填,然后他们写初稿,交给你修改,然后双方反复修改。

当然也有很多好中介,能帮你节省很多时间,毕竟留学中需要注意的细节很多。中介是否做得好未必取决于是否是个大机构,主要还是看中介老师。小中介也有很不错的中介老师,大中介也有做得很差的,这个在知乎上查一查就能发现。所以向身边的人只问某个中介是否好的话会得到差异化的回答。其中不负责的中介,根据网上的资料和同学的经历整理了以下常见的缺点,然后我们在括号里给出了绕过的方法:

1.服务固定。中介一般都有固定的服务项目,你只能签约(签合同)其中的某一个,很难定制化。而这个固定的服务项目只包含帮你申固定的国家、固定的学校数量,和固定数量的专业,超出部分不帮你申或者要加收费用。签完合同之后改服务项目或退款都很麻烦,往往不能如意。

2.申请地区、学校数量有限制。申请的地区和学校数量仅在合同规定范围内,再多申请通常需要加钱;而自己随便就能申上 10+个学校。而且很多邮箱都不会给你(可以要求中介和自己共用邮箱)。

3.细节缺失。比如说一些文书的格式,它会写比较通用的,但不会按照学校分别去改的,仍然需要你自己注意;比如有的学校可以一份钱申请多个专业,他只给你申请一个(可以在签合同的时候提要求)。

4.细节错误。 很多中介一天办上 10 多个学生,就是个流水线。交错文书,填错信息完全有可能,但是咱们不会知道,因为一些中介账户都不会给你(所有文件和网申信息都需要自己审过,中介不会直接自己擅自提交)。

5.奖学金抽成。绝大部分的中介会从你奖学金按比例抽成。但实际上大部分学校申奖学金在网申系统上勾选一下即可,并不复杂;只有极少部分的需要单独写申请文书(如果没有奖学金这一条就不成立了)。

6.所申学校不合适。因为合同规定申不到需要退钱,所有不少中介会给你申一些过差的学校保底,但这些学校你并不想上。似乎还有很多中介只在乎你申到的学校的名气,不在乎项目本身,在给你选校的时候会忽视项目本身而不告诉你,所以中介推荐的学校不一定都适合你,还需要你自己留意;但也有中介申请的项目都挺“冲”的,让自己申请保底的学校,这个看具体沟通。

此外,建议大家在联系中介时一定要硬气,记住,你是顾客而他们是服务人员,你完全有理由要求他们提供所有的文书,并要求检查网申信息等。如果签了协议就被牵着鼻子走就完全得不偿失了。

总的来说,好的中介老师虽然有,但比例不多,需要大家多问几家,仔细挑选;核实是否存在上述所提到的问题。还有关键信息(邮箱、网申)一定要把握在自己手里。留学中介这个行业有存在的必要,但不该是像现在这样鱼龙混杂的。如果真的能做到像律师或者会计师那样,以一个专业的的形象出现,那我觉得大家就不会这么诟病这个行业了。

此处指读完一个硕士之后再读一个硕士,不是联合培养的那种。这个是可操作的,但一般想跨专业才这样做,不然深入一个专业进行学习更好,这个要想清楚。一般双硕士在欧陆国家操作性比较强,因为学费低。学校评估你的申请时一般只会考虑你的本科部分(似乎是法律规定),所以之前的硕士对下一个硕士的申请帮助不大。

硕士入学后时,因为绝大多数项目对实习和科研无要求,即无对应的实习/科研学分,所以想要实习/科研的话需要自行联系。一般来说学校也会提供帮助,很多学校会在官网上放出相应的信息,学校也有就业指导部门可以咨询。

理工科想参加学校科研组的实习的话(去做research assistance),可以在网上搜 “学校名字+vacancy ”,一般有位置都会在这上面放出来。实验室实习时,国外学校一般回按照research assistance来雇佣,发工资,走的流程会比较正规,所有有空位(vacancy)会放到专门的网站上招人。这个大部分学校都有提供。

此外,还有很多学校在暑期提供实验室实习(即summer internship),会发工资(还挺高的),也可以考虑。(这个以理工科的比较多)

大四上申请季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有些焦虑,害怕自己没学上。从而导致低估自己,申了过多保底的学校,冲刺的就少了。但等第一个offer出来了,不愁失学了之后又恢复冷静了,开始后悔。这是有可能发生的,要留意。所以最好尽早准备选校、申请材料等事宜,缓解申请季压力。

因为篇幅限制,本文主要只是概述了一下留学的概况和步骤,一些重要但网上容易查到的细节操作就没有总结写上去,就推荐了参考链接,大家有问题查查即可。留学问题确实不简单,受限于本人有效的经验和专业视野,本文可能有如下一些硬伤:

(1)本文的例子主要陈述了以理工科的情况,人文社科等的情况可能有些没照顾到。

(2)第3章中的各国家介绍不是很详细,尤其是美国部分。美国学校很多,也是申请最大热门地区,所以美国可以写的部分应该很多,但我也只是前期了解了一些,后期就无了。美国这块的缺少也是本文最大硬伤。所以本文只是个概述,具体的还需要大家去细查。

(3)选学校的指标处对就业、移民这类因素的考虑不多。

大家在看文章的时候注意批判地接受吧。虽有缺点,但绝大部分应该还是通用的。不足之处网上的资料应该也有很多,大家目前可以去查查,自行整合一下。

此外很多信息会在更新,本文写的可能不再适用,希望大家看的时候多自己验证一下。

这些硬伤也是之后可以文章的方向。我有时间的话会不断修改本文。当然如果大家有高见,可以联系我加入本文。


其它相关/类似的文章:

【1】yujun:欧陆硕士混申经验 一、 欧陆选校+通用材料


我在留学申请和写本文的时候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在此一并向他们表示衷心地感谢!


最后附加一些本人的经历。根据我与很多北航老师的聊天,发现很多老师和公司对于没有科研经历,时间太短的硕士项目普遍都不太认可,而且就业情况不如国内的硕士。虽然他们也不太清楚原因,但是他们的经验都支持这个结论。他们接触到的情况是,虽然很多学生(他们带过的本科生)去的学校都很顶尖,UCL,纽约大学等等,但他们的回国就业情况都不如北航的硕士。引用我的老师的一句原话:

文凭只是敲门砖,真正发展前景还得靠自己的能力。而这个能力会通过面试等方面体现。

祝大家都申上理想的学校!

CXH


是哪个学校要求 rank top10%?

(我觉得应该是官网写错了)

答:德国的萨尔大学

计算机专排很强,综排惨不忍睹。为何?因为萨尔大学包含了德国的马克思-普朗克信息学研究所等等很多研究所,但马普所一般单独算排名。

为何欧洲的学校不要求让老师提交推荐信而是让学生自己提交?

阿尔托大学:因为我们的部分项目不要求推荐信,所以申请系统就没做这项功能。

口头上是这么说,但我觉得其实是因为欧洲学校对推荐信的重视程度较低(录取评价指标里面占权重比较低,估计不到5%),不如美国高,所以对这块的建设就不太重视(推荐信要的数量、上传推荐信的方式要求比较低)


讲话不讲清楚,邮箱被刷爆的KTH。之前KTH发了一封邮件让我们确认文件是否交齐了,让大家都误以为自己文件没交齐,但又明明交齐了,不知道缺了什么,于是纷纷发邮件询问KTH。最终KTH发了封道歉信,解释了一下那封邮件只是提醒,交齐了的可以不管。。。


平台注册入口